新闻排行榜
栏目名称 点击次数
PG电子要闻
教学科研
学术交流
院系经纬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先进榜样
媒体看PG电子
青海大学报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农林科学院植保所高原昆虫生态团队在昆虫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刘雲祥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在进化生物学权威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中科院大区1区且TOP)发表题为“Geological events and climate change drive diversification and speciation of mute cicadas in eastern continental Asia”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综合采用形态学、生物声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仅分布于东亚地区的合哑蝉 Karenia caelatata 进行了研究。哑蝉属 Karenia 是蝉科一个非常独特的类群,因缺失鼓膜发音器,不能像其他蝉科昆虫一样发出嘹亮鸣声,但可通过前翅前缘脉拍击腹部第一节的鼓膜听器(“耳朵”),发出“啪-啪-啪-啪”的求偶声。

该研究结果表明,合哑蝉具有较高遗传分化水平,进化形成了6个独立谱系分支,各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显著相关。在表型方面,不同种群的雄性成虫外部形态、求偶鸣声结构等发生明显分化,尤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武夷山种群和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诸种群分化最为显著。

该研究为昆虫早期物种形成,尤其是地质历史事件和气候变化等驱动长生命周期物种的分化及异域物种形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促进了我们对通过鸣声进行求偶的蝉科昆虫表型多样化及其谱系地理形成有了更深了解。


供稿:农林科学院

【编辑:宋生卿 责任编辑:卢艳香】